這是一片72萬平方公里的雪域高原。這里地域遼闊、資源富集、山川壯麗、民風淳樸,民族文化源遠流長。正如強衛同志所言:“青海這塊大美土地,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壯麗,有一種觸及靈魂的感動,有一種令人振奮的精神,有一種催人奮進的動力!在這里,人們會受到心靈的震撼,會感到語言的蒼白。”之前,我們也曾經用萬山之宗、江河源頭、也曾用中華水塔……描繪過青海的美麗,但這些似乎都無法言盡青海的壯美。大美青海的提出,才真正勾勒出了青海的內涵和本質,才真正體現出了青海高原的磅礴之美、富饒之美,青海歷史的厚重之美和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之美。
青海之美,美在自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對青海最好的詮釋。青海的美,不同于江南水鄉的靈秀之美,不同于中原沃土的田園之美,也不同于西北大漠的蒼涼之美。青海的美,美在自然,美在以山為骨骼,以水為血脈,具有原生態、多樣性和別的地方無法復制的獨有的自然美。在這里,青藏高原、內陸盆地和黃土高原三種地形共生;在這里,大陸季風氣候、內陸干旱氣候和青藏高原氣候三種氣候交匯。這里還是世界上無公害的超凈區之一。蒼茫大地,有世界上最大面積的高寒濕地、高寒草原、灌叢和森林。其獨特的生態系統,不僅直接影響著我國的天氣、氣候的形成和演變,而且對東亞甚至北半球的大氣環流都有極其重要的影響。這里是名山大川的故鄉,巍巍昆侖綿延東西,唐古拉山、巴顏喀拉山和祁連山脈橫貫昆侖南北。這里是大江大河的發源地,既有縱橫交錯的江河溪流,又有星羅棋布的內陸湖泊。黃河、長江、瀾滄江、黑河、青海湖,匯集起中華大地水之動脈,構筑著祖國天然的生態屏障。這里還是重要的世界高原旅游目的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使這里既有終年積雪的冰峰,又有一望無際的草原;既有坦蕩無垠的茫茫戈壁、沙漠,又有桃紅柳綠的黃河、湟水谷地,構成的是一幅幅充滿野性,充滿力量的大自然壯美的畫卷。在青海高原上,面對中華水塔三江源、候鳥天堂青海湖、高原珍稀動物王國可可西里、碧水丹山坎布拉、佛教圣地塔爾寺、史前大災難喇家遺址、天下黃河貴德清、在那遙遠的地方———金銀灘,還有天境祁連、萬丈鹽橋、隆寶灘、年寶玉則、嘛呢石城,等等,沒有人不發出由衷的贊嘆,青海勝景真的是名不虛傳,堪稱中國乃至世界之最。
青海之美,美在富饒。青海資源富集,特別是鹽湖、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等資源儲量可觀,已探明的129種礦產資源中,9種居全國首位,23種居全國前三位,54種則居全國同類儲量的前十位。不僅儲量大,而且品位高、類型全、分布集中,開采條件優越,不少品種還具有稀缺性。同時,青海還是中國乃至世界上不多見的清潔能源基地,清潔能源約占全省能源的85%。青海的水電資源得天獨厚,在國內居第5位。每年接受的太陽能折合標準煤,相當于360萬億千瓦,僅次于西藏自治區。境內風能資源總儲量約有4億千瓦,技術可開發量1.12億千瓦?扇急倪h景儲量至少有350億噸油當量。新材料方面,鹽湖鋰資源保有量超過1800萬噸,占全國總量的83%。青海還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其中藏藥材1660種,大黃、麝香、冬蟲夏草、麻黃、貝母、鹿茸、藏茵陳、鎖陽、塞龍骨、紅景天、秦艽等特產藥材具有很強的藥用價值,為發展藏醫藥產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青海具有獨特的“冷涼性”氣候特征,憑借“世界第三極”的獨特地域、冷涼氣候和資源優勢,能夠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作物。我們有理由相信,不遠的將來,青海必將成為全國重要的高原特色農畜產品基地。另外,舉世矚目的青藏鐵路、國內最大的百萬噸鉀肥生產基地、重要的能源項目西氣東輸工程已經竣工。而現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中明確提出的支持蘭西格等經濟區發展,大力推進柴達木地區循環經濟試點,建設青藏高原江河水源涵養區等重點生態區、對青海湖等湖泊采取預防性保護、推進黑河等流域綜合治理等政策,又為我們描繪出了更加絢麗多彩的新青海建設藍圖。 青海之美,美在人文。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居住在青海高原的先民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文化。大約3萬年前,三江源地區就有人類活動。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文化、銅石并用時代的齊家文化、青銅時代的辛店文化,以及廣泛分布于河湟地區的卡約土著文化遺跡、喇家遺址以及宗日、沈那等遺跡,充分展示著青海燦爛的古代文明。西漢時的西平郡,公元9年的西?,絲綢之路、茶馬互市、吐谷渾和吐蕃古墓群等古跡,無不見證著青海曾經有過的輝煌。還有占據中華早期人文傳說大半江山的昆侖文化、被古文字學家視為中國漢字之始的柳灣“彩陶王國”、比龐貝古城還要早兩千年的喇家遺址、誕生了藏傳佛教格魯派始祖宗喀巴大師的塔爾寺、國家級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康巴文化和異彩紛呈的節日文化、民族服飾文化、民族民間藝術和獨特的民族民俗風情。不僅以其神奇、莊嚴顯現出宗教文化的特色,而且表現出了青海各民族坦蕩、率真、活潑的天性。每當花紅柳綠的時節,身著各民族服裝的人們或匯集到花兒會、賽馬會,或加入祭海的儀式,以及娛神娛人的熱貢六月歌會,讓青海高原處處洋溢著歡歌笑語,到處體現著各民族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 青海之美,美在和諧。自古以來,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從戰國到清代,先后有羌、漢、匈奴、月氏、氐、鮮卑、回紇、撒里維吾爾等20多個民族生活在青海這片土地上。經過千百年的融合演變,這些民族形成了現在世居在青海的漢、藏、回、土、蒙古、撒拉等主體民族。被民族學界稱為“漢藏民族走廊”的條條峽谷和納西族、彝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祖先來自昆侖山的傳說;還有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吾屯地區的方言———蒙藏漢語相雜,并存有大量古漢語、古藏語詞匯的歷史印記,無不印證著歷史上青海各民族交流融合的事實。正如歷史學家顧頡剛教授所說:“中華民族人文的始祖炎黃首先是羌人的祖先,然后才是華夏族的祖先”,“青、甘、陜、川一帶,主要是炎黃部落聯盟活動,是華夏民族的發祥地。”至今,青海53個少數民族的人口仍占全省的46.3%,民族區域自治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98%。同時,青海又是一個多宗教聚集的地區,境內少數民族普遍信仰宗教,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在此影響深遠。而世代繁衍生息在青海高原的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早已形成了相互依存、休戚與共,各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并結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紐帶和兄弟情誼,創造了豐富的民族宗教和歷史文化,共同促進了雪域高原的繁榮和發展,捍衛了祖國的統一和民族團結。追溯歷史,文成公主為唐蕃和親、民族團結翻日月山,越青海湖的故事;出生在青海的著名愛國宗教領袖十世班禪大師,為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作出的重要貢獻已經成為我們永遠不能忘懷的記憶。如今,在這片融會著各民族文化傳統的遼闊土地上,各民族兒女正在以眾志成城、團結友愛、攜手共進的強大凝聚力為青海的繁榮發展共同努力。這就是表現我們青海大美風采的祥和之美,也是全世界不同地域、不同膚色的人之間共同向往、共同維護的和諧之美。 行筆至此,似應打住,忽然想起一位老領導告訴我的關于“大美青海”的故事:一位在青海奮斗過四十年的老省委書記,在離青進京之后,仍保持著濃厚的青海情結,魂牽夢繞著“大美青海”,在游覽廬山之后,感慨萬千,欣然命筆,寫下了“走遍千山萬水,還是青海最美”的贊語,這或許是對拙作最精辟最精煉的注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