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深秋時節,在新中國成立的隆隆禮炮聲中,在青海人民翻身解放的喜悅時刻,根據毛主席的重要指示,青海民族大學在高原古城誕生了,從此拉開了青藏高原現代高等教育的序幕。70年光輝歲月,70年風雨征程,青海民族大學始終與祖國共奮進、與時代共發展、與青海共命運,譜寫了青海高等教育氣壯山河的精彩華章;仨嗪C褡宕髮W70年來受到的特殊關懷、走過的特殊歷程、肩負的特殊使命、作出的特殊貢獻,我們感到無比光榮和豪邁。 與祖國同向同行 歷史告訴我們,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歷史不會忘記,曾經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的青海,在解放前馬步芳反動統治時期,人民既無絲毫政治權利,也無學文化受教育的機會,造成了青海地區政治黑暗、經濟衰敗、文化落后的局面。歷史永遠銘記,中國共產黨建國伊始,就為青海沒有現代高等教育的歷史畫上了句號。 70年來,我們走過了劃時代的青干班時期。早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數十萬雄師以排山倒海、雷霆萬鈞之勢節節挺進大西北之際,黨中央和毛主席就極為關注西北地區的民族和民族教育問題。毛主席指出:“青海、甘肅、新疆、寧夏、陜西各省省委及一切有少數民族存在地方的地委,都應開辦少數民族干部訓練班,或干部訓練學校。請你們注意這一點:要徹底解決民族問題,完全孤立民族反動派,沒有大批從少數民族出身的共產主義干部是不可能的。”遵照毛主席的這一指示和西北局領導彭德懷、習仲勛的要求,青海省委克服困難,迅速籌辦,于1949年12月12日正式創辦青海省青年干部訓練班,第一任校長是時任省委統戰部長周仁山。開學典禮上,省黨政軍主要領導出席并發表重要講話,闡明辦學的重大意義,提出政治建校的明確要求。從這一刻起,青海各族人民真正有了屬于自己的高等學府,開啟了改變命運、奮發圖強的新篇章。 70年來,我們走過了篳路藍縷的六年公學時期。為適應青海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需要大量少數民族黨政領導干部和各類專門人才的形勢,1950年4月,省委、省政府決定將青年干部訓練班改為青海省人民公學,為突出學校民族教育的性質和特點,同年8月又改名為青海省民族公學。公學時期培養了1200多名少數民族各類專業人才和黨政干部,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作出了積極貢獻。 70年來,我們走過了欣欣向榮的民院初創期。1956年6月,根據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求,國務院批準青海省民族公學更名為青海民族學院,積極開展本科教育,9月20日舉行成立大會。1962年,青海“八大院校”全部并入青海民族學院,1964年又紛紛獨立建校。當時整個國家處于困難時期,學校的發展受到很大限制,但這一時期仍取得了可觀的辦學成就,學科體系不斷完善,師資力量不斷加強,科學研究不斷拓展,圖書資料不斷豐富,奠定了學校藏學、中文、民族學、政治、數學等學科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地位。1958年至1960年是圖書資料建設取得重要成就的時期,學校爭取到10萬元購書經費,購買了《南輝西獻圖》等大量國家珍貴古籍和圖書資料,奠定了圖書館的現有家底。期間,培養了1萬多名各民族合格人才,為社會主義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70年來,我們迎來了煥發活力的改革開放新時期。改革開放以來,科教事業迎來了春天,學校煥發出勃勃生機。學校1977年恢復本科招生,首批招收236人,之后規模逐年擴大,在1999年擴招前始終保持在3000人總規模。擁有哲學、經濟學、文學、歷史學、理學、法學6個學士學位授予權。1979年起,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1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為全國首批、青海省最早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擁有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民族史碩士點,同時招收中國古代文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專業研究生。1980年,省委、省政府批準成立民族研究所,專門從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工作,1989年《青海民族研究》公開出版。1983年成立法律系,成為青海法律人才的搖籃。1985年起設立玉樹大專班,長期為玉樹培養專門人才。1984年首次接受留學生來校學習,1993年被教育部批準為外國留學生教育單位,成為青海最早開展留學生教育的單位。1995年,在青海省首批獲批的5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青海民族大學占3名,顯示了學校師資隊伍的雄厚實力;在前五屆青海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中,青青海民族大學成為獲獎大戶。1999年,學校開始擴招,當年招生860人,比上年增加一倍,之后規模迅速擴大,招生區域也由省內拓展到全國所有省市區。 70年來,我們迎來了快速發展的世紀跨越時期。進入新世紀,隨著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政策,學校實現快速發展。2001年和2005年,青海高等師范?茖W校、西寧鐵路司機學校先后并入青海民族大學,辦學空間得到拓展,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綜合實力得到加強。加大教學科研工作力度,在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家級教學團隊建設等方面,走在了全省高校和民族院校前列。在第一、二屆中國藏學研究“珠峰獎”評選中,青海民族大學共有9項成果獲獎,成為除了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之外獲獎最多的單位;在第六、七、八屆青海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中,再獲4個一等獎和70項獎勵。 70年來,我們進入了揚帆遠航的新時代。2009年3月26日,教育部批準青海民族學院更名為青海民族大學,實現了幾代人的夙愿。站在新的歷史起點,2010年4月制定并實施《青海民族大學關于加強內涵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行動計劃》。2011年,國家民委和青海省共建青海民族大學以來,在學科建設、研究基地、基本建設方面給予青海民族大學極大的關心支持,有力提升了青海民族大學綜合辦學水平。黨的十八大以后,學校發展一路高歌,突飛猛進,2012年完成新校區350畝土地征地任務,為學校永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積極爭取各類資金加快校園建設步伐,建成文實樓、藏學樓、工科校區、學生食堂、教師公寓、白楊公寓、紅柳公寓、運動場、進德樓、修業樓和人行地下過街通道等工程,總投資超過10億元;科學研究不斷實現新突破,全省高校僅有的3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和2項冷門絕學項目全部落戶青海民族大學,在九、十、十一屆青海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中,獲獎等次和數量再度遙遙領先于全省各單位;2012年,教育部確定天津大學對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學以來,天津大學李家俊書記、鐘登華校長每年至少一次來青海民族大學指導工作,為青海民族大學的學科專業、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做了許多開創性工作。中國人民大學、廈門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工業大學、河北地質大學以高度的政治責任關心青海民族大學的發展,相繼結對支援青海民族大學,形成“團隊式”幫扶格局,助推青海民族大學步入了發展快車道。2018年底,完成南山校區450畝土地征地任務,校園面積達到1500畝;獲批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和民族學一級博士點,形成了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圓滿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進一步夯實本科教育。 70年的新起點上,我們規劃了更加美好的錦繡前程。面向未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關心支持下,學校制定了清晰美好的發展藍圖。到2025年,學校將建成辦學特色鮮明、培養體系完備、學科專業結構合理、學科特色優勢明顯、教學質量較高、育人能力較強、校園環境優美、文化氛圍濃郁,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的綜合性大學。到2035年,建成整體水平達到青藏高原區域一流,在藏區最具影響力的高水平大學。到2050年,建成國內外有重要影響力和知名度的西部地區一流大學。成就支撐自信,展望學校的未來,前景無限美好。 回顧歷史,青海民族大學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白手起家,披荊斬棘,在艱苦中創業,在奮進中成長,在創新中發展,從不足百人的學校發展成為擁有24個學院,校園面積達1500余畝,建筑面積50.43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152.78萬冊,在校生15000余人,1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94個二級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專業碩士學位點和57個本科專業,文理工學科綜合、本碩博體系完備,辦學特色鮮明、校園環境優美的現代化、開放性、綜合型大學,見證了青海教育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落后向現代的歷史性轉變,也見證了新青海和新中國從貧窮落后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轉變。 青海民族大學能夠取得今天的發展,關鍵在于黨和國家的關心支持。70年來,朱德、董必武、十世班禪大師、李嵐清、陳至立等70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及教育部、國家民委等中央部委領導來校視察或題詞,歷任青海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多次來校調研指導工作,給青海民族大學師生以極大的鼓勵。青海民族大學各族師生始終懷著感恩之心,用自己的赤膽忠心和辛勤汗水,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歷史答卷。 服務國家鑄輝煌 70年來,青海民族大學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過程中,積極踐行“進德修業自強不息”校訓精神,以民大人特有的樸實穩重、低調內斂的風格,在兢兢業業、默默無聞中艱苦奮斗、堅韌不拔、忍辱負重、不屈不撓,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著驕人的成績,不斷填補青海高等教育的空白,形成了以下獨特的辦學經驗。 著力在扎根青海大地服務國家戰略上取得顯著成效。青海民族大學是應黨中央、毛主席徹底解決民族問題而建立的高校,建校以來始終走的是政治建校的路子。從成立的那一刻起,就深深扎根在青海這片高天厚土上,在青海革命、建設、改革、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都留下了服務青海的深深印記,做出了特殊貢獻。從1949年建校開始,工作的重點始終圍繞青海的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雙重主題,堅持民族院校的辦學定位和面向,堅定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民族政策,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規律和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規律,把培養“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靠得住、有后勁”的本土化高層次民族人才,有效服務藏區政治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作為學校工作的核心任務;把提高育人能力、推進特色研究,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和藏區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學校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全方位推進學校各項工作。 著力在培養各民族優秀人才上取得顯著成效。建校以來,青海民族大學自覺承擔為青海民族地區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和各類人才的特殊使命,一直堅持面向藏區、生態保護地區、貧困地區的招生政策,為青海以及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據不完全統計,青海藏區有近三分之一的高中畢業生考到青海民族大學學習,青海民族大學培養的近10萬名學生中,有5萬余名在青海藏區工作,有8000多人在西藏、新疆工作,涌現出改革先鋒杰桑·索南達杰等一批優秀代表和45位省部級領導干部、1300多名廳級干部、90多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600多名正高級專業技術人才,成為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的中堅力量和棟梁之材,為建立和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為青海的民主改革、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生態保護和各項事業的進步做出了特殊貢獻。特別需要銘記的是,在1958年青海的平叛斗爭、1959年平息西藏叛亂的斗爭、1962年中印邊界反擊戰、1985年老山前線的對越反擊戰中,都有一大批青海民族大學的學生隨軍沖鋒陷陣、英勇戰斗,不少人流血犧牲,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實踐證明,在70年的風雨歷程中,哪個地方最危險、斗爭最激烈,哪個地方就有青海民族大學的學生在英勇戰斗、流血犧牲;哪個地方條件最艱苦、工作難度最大,哪個地方就有青海民族大學的學生在扎根奮斗、默默奉獻,政治上強,吃得起苦,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靠得住是社會對民大學子的普遍評價。 著力在匯聚一批優秀的教師隊伍上取得顯著成效。在70年的發展歷程中,在青海民族大學這塊文化沃土上,始終人才薈萃、名師輩出,成就了青海高等教育的輝煌。在這里,曾有國學大師邵祖平、文史大家李文實、地方史專家羋一之、語言學家胡安良、軍旅作家賀捷生、被譽為甘青地區早期藏學開拓者之一的藏學家吳均、被十世班禪大師評價為在藏學方面有極高學術造詣的佛學大師才旦夏茸、被十世班禪大師譽為青康藏地區出類拔萃無與倫比的佛學大師夏日東、佛學家多加格羅、藏學專家黎宗華、藏傳因明學專家祁順來、藏醫藥翻譯專家毛繼祖、蒙古語言學專家賈晞儒、民族學專家魏英邦、民族學專家歐潮泉、佛學專家李建本、國家級教學名師旦正、藏學專家何峰、人類學專家索端智、“青海學者”馬成俊、藏藥學專家林鵬程等一批在省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者以及唐卡藝術大師夏吾才讓、格薩爾說唱藝人才讓旺堆等著名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執教,F在,又有200多名擁有海內外知名高校博士學位的青年才俊匯聚一堂,持續不斷地進行高水平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著力在打造特色優勢學科上取得顯著成效。從省內最早開展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到成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從最早擁有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家級教學團隊到至今唯一獲得教育部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級教學名師,以一項項扎實的教學科研成果,始終走在青海高等教育的前列,形成了鮮明的學科特色、教學特色、人才培養特色。多年來,順應現代大學建設的潮流,重點打造了藏學、民族學、藏藥學、政治學、管理學、法學等品牌學科,唐卡藝術設計、民族傳統體育、蒙古語言文學等特色學科,信息科學、土建、交通運輸、生物工程等新興學科,形成了與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文、理、工綜合發展的學科體系,成為全省學科最為綜合的高校。 著力在開展民族地域特色研究上取得顯著成效。積極建設國家民委青藏高原民族研究基地、中亞學院、中亞-土庫曼斯坦研究中心、藏傳佛教與喜馬拉雅山地國家研究中心等機構,形成了由3個國家級科研機構,32個省級、校級研究機構組成的研究平臺。緊密圍繞青藏高原地區政權建設、社會治理、經濟發展、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等主題,積極承擔并完成“新中國涉藏五省區民族自治地方建政歷史與實踐研究”“青藏高原各民族匯聚中華的歷史研究”“藏傳佛教四大活佛系統與清朝治理蒙藏地區方略研究”等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在內的284項課題,出版《夏日東文集》《西陲古地與羌藏文化》《青海地方史略》《藏族歷代文學作品選注》《中國少數民族審美意識史綱》《藏傳因明學通論》《藏族文學史》《藏族生態文化》《熱貢藝術》等原創性學術著作320部,獲得教育部人文社科獎、中國藏學研究“珠峰獎”等省部級以上獎勵189項,成為全國研究青藏地區民族宗教問題的重要基地。 實踐證明,青海民族大學卓有成效地履行了黨和國家賦予的光榮使命,在服務國家戰略和藏區政治穩定社會發展的偉大實踐中,辦學定位更加明確,學科結構不斷優化,學科特色充分彰顯,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升,服務社會能力不斷增強,現已成為青海省培養少數民族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研究民族宗教和社會問題及政策、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智庫,引領藏區經濟社會和思想文化發展的知識燈塔,傳承弘揚各民族優秀文化、開展國際教育和對外交流的重要平臺,展示黨的民族政策優越性、體現民族團結進步和繁榮發展的重要窗口,國家支持青海藏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 同心共筑中國夢 昨天的輝煌已成過去,今天的發展至關重要。如今,青海民族大學加快發展的歷史接力棒傳到了新一代民大人手中,惟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快馬加鞭、奮力奔跑,才能不負各族人民、無愧偉大時代。 堅持黨的領導,強化黨的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沒有民大的今天。立足新時代,我們將堅持把加強黨的領導貫穿學校發展始終,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契機,進一步夯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使黨組織成為師生最貼心、最信賴的組織依靠,成為學校教書育人的最強戰斗堡壘。 堅持立德樹人,抓好人才培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高等教育,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大學之所以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是因為大學最根本的任務是培養人才。常言道:“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立德”才能更好“樹人”。青海民族大學的校訓是“進德修業、自強不息”,校歌也唱“進德修業、自強不息”,都突出了德。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緊緊抓住立德樹人這個根本,把它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各環節,大力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探索實施“專題化教學、項目化實踐、多元化評價”思政課教育改革,縱深推進“四愛三有”教育,完善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工作機制,強化輔導員、學業導師、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的具體落實,努力培養大批有德有才、德才兼備、扎根高原、奉獻青海的好學生。 堅持服務社會,貢獻地方發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服務社會。要突出青海地域特色搞科研、抓教學、建智庫,在區域和國別研究、民族團結、寺院管理、藏區社會穩定、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開展深度研究,為省委、省政府提供高質量的智庫研究報告。緊密結合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重點圍繞藏藥研究、蕨麻研究推廣種植、唐卡藝術傳承、民族文化旅游、生態保護、藏毯產業發展、鹽湖化工、光伏電研究推廣、新能源、新材料、干部培養等方面開展具體合作,增強學校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能力,更好服務“一優兩高”戰略。 堅持彰顯特色,育好優良校風。特色是高校的生命,沒有特色,就辦不好大學。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現代的才是未來的。我們要系統傳承學校扎根青海大地辦大學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堅定走特色發展之路,形成具有民大特色的學科、人才、科研優勢。持續不斷抓好校風建設,營造教風嚴、學風濃、校風正的良好風氣,營造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發揮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示范高校的引領作用,進一步培養各民族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鞏固各民族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團結和睦的良好局面,形成一批特色突出、影響廣泛的民族團結品牌活動,努力使學校成為全省民族團結的模范之地。 站在建校70年的歷史新起點,我們堅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青海民族大學一定會擁有一個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