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牧業發展,科技當先。細數我省農牧事業取得的每一個輝煌、邁上的每一個臺階,科技都如影隨形,科學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已成為推動農牧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歲末年初,農業農村部“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結果正式公布,我省共26個項目和個人獲獎,碩果累累。“青海省燕麥飼草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集成與推廣”和“青海高原奶牛肉牛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及配套技術示范與推廣”兩個項目入選一等獎;由全省十大產業科技創新平臺聯合申報的“青海省農牧業科技‘三級平臺’推廣模式創新與實踐”項目榮膺“合作獎”榜單,打破了我省該獎項多年來的空缺。
蔬菜產業平臺舉辦露地蔬菜新品種觀摩會。
牛平臺專家開展牦牛體外寄生蟲病和衣原體病調查。本版照片由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提供。 (一) “原來我們村種植青稞都是用老品種,畝產也就三四百斤。2017年,農林科學院吳昆侖老師和他的專家團隊來村里指導,我們種了400畝(1畝≈0.0667公頃)青稞豌豆混播高效栽培示范田,還種了760畝高產青稞品種‘昆侖15號’,畝產提高了差不多三成。因為種植效益好,還可以為牛羊養殖提供飼料保障,這兩年我們又擴大了種植規模。為了表達感謝,我們村特意制作了一塊‘推千畝良種,促產業扶貧’的牌匾,送給了專家們。” 王全財是祁連縣扎麻什鄉夏塘村黨支部書記,說起專家團隊給予夏塘村種植技術方面的帶動指導,難掩感激之情。 他口中的吳昆侖是我省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學科帶頭人、青稞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主任,所在的麥類產業技術轉化研發平臺,則是我省十大產業科技創新平臺之一。這個平臺自成立以來,在青稞育種技術與新品種培育、青稞綠色生產及深加工技術研制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平臺的專家們主持選育的糧草兼用型青稞新品種“昆侖14號”,成為我省第一個通過國家審定的青稞品種;高產型品種“昆侖15號”,以畝產621公斤創青海省青稞單產最高記錄;黑青稞“昆侖17號”,成為我省育成的第一個黑青稞加工專用品種。 “與農技推廣體系對接,結合農民的需要推廣,平臺將培育的新品種和熟化的新技術,推廣到農業生產當中,大大提升了科技轉化的效率?葱录夹g是否有價值,關鍵就是要看給農牧民帶來了多少效益。”吳昆侖認為。 產業科技創新平臺有效解決了基層農技推廣的技術來源問題,讓各項產業實用技術迅速落地,對示范基地和合作社有極大的推動作用,農牧民實實在在嘗到了科技致富的甜頭。 海北藏族自治州農科所高級農藝師馬長壽告訴記者,“2019年,在省級平臺的技術支持下,依托項目,海北州農科所選擇‘北青6號’‘北青8號’‘昆侖14號’等適應性好、抗性強、豐產的青稞品種,在海北區域建設完成三圃田300畝,青稞良種繁育基地8645畝,堅持良種良法配套,科學種植,各項目區田間產量喜人,特別是昆侖14號,經過實收測產驗收,每畝產量達到了487.65公斤,比海北地區歷史最高紀錄每畝350公斤高出130多公斤。” 據了解,目前,昆侖14號、昆侖15號年種植面積達到57萬畝,占全省青稞播種面積的53%。昆侖14號除在我省大面積種植外,還被推廣到甘南、甘孜、阿壩等周邊藏區和新疆等地,成為我省推廣范圍最大的青稞品種。 為加快發展高原特色現代生態農牧業的發展,我省將油菜、馬鈴薯、高原冷涼蔬菜、青稞、小麥等麥類,牛、羊、飼草、生豬、冷水養殖確立為青海省十大農牧業特色產業。從2012年開始,圍繞十大農牧業產業科技需求,我省積極構建農牧業科技服務“三級平臺”,推進農科教產學研深度合作,探索出了一套符合產業特點的農技推廣體系,為十大產業形成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二) 馬鈴薯是貧困山區群眾的主要口糧和收入來源,提高馬鈴薯產量對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和貧困山區群眾脫貧致富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省級科技創新平臺作用下,我省不斷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 被稱為“馬鈴薯之鄉”的樂都區峰堆鄉地處湟水谷地南側,耕地面積80%為山地,馬鈴薯種植成了峰堆鄉農民的主要經濟收入。 近年,峰堆鄉結合地域優勢確定了以種薯品牌化為主的種植戰略,種植出來的馬鈴薯由合作社集中收購。 “我們鄉種植的‘青薯9號’馬鈴薯,畝產平均達到了3000公斤左右,和普通的小麥、油菜籽相比,增收效果明顯,比其他馬鈴薯品種增產一到兩倍。”鄉黨委書記李瑋說。 “這種紅皮‘青薯9號’,抗旱、抗病,還高產,淀粉含量高,市場上人都喜歡,F在我們合作社的馬鈴薯已經銷往全國各地。”上帳房一村的合瑞順洋芋良種種植合作社理事長郭占福很開心。 “青薯9號”是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副院長、馬鈴薯產業科技創新平臺首席專家王艦主導培育成功的新品種,也是農業部在全國推廣的品種之一。 作為國內知名馬鈴薯專家,王艦帶領團隊在實現馬鈴薯產業化發展中做出了突出貢獻。研發和適應新品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育種到繁殖,從實驗室到農田,從新品種的推廣到如今“紅遍”全國,“青薯9號”已在四川、云南、貴州、寧夏、甘肅等十多個省市得到授權經營。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而農牧業科技推廣創新三級平臺通過“引進、熟化、集成、研究攻關、會診、收集、示范、調查研究”8種方法,形成“技術庫”,從中遴選形成各產業省級主推技術和主推品種名錄。各產業平臺與企業及其他科研團隊積極合作交流研發培育開發了一批新技術、新品種、新產品。據了解,10大平臺共研發了新技術47項。培育25個新品種(品系),開發新產品125個。 據了解,由省農業農村廳牽頭的三級平臺,將我省主要5家涉農科研及推廣單位作為基礎依托,全部納入三級平臺體系,統籌成立了跨部門、跨單位、跨專業合作的省級產業技術轉化研發平臺;并將41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縣級農技推廣隊伍擴充轉型為三級平臺中的縣級推廣平臺,將原有示范戶和輻射戶也同步轉型為三級平臺的應用平臺。 如今,三級平臺共聚集省縣農牧業科研教學推廣單位102家,省縣級專家621名,功能室52個,技術推廣員2887名,企業41家,示范基地61個,示范戶1.2萬戶、輻射戶10萬戶共同參與到平臺合作中。 “通過平臺推進的農科教產學研,省縣戶多元參與多方位合作,有效整合了人才、技術等核心要素,串聯了研發、轉化、推廣、應用的各關鍵環節,改變了‘科技’‘推廣’兩張皮、省縣各管一攤,技術研發轉化推廣路徑不暢的局面,創建了農牧業科技推廣整體通道。”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處長祁祖壽認為。 依托科技推廣創新產業平臺,我省先后培育出了十多個“青雜”系列雙低雜交油菜品種,每年在全國春油菜區年推廣面積達26.67萬公頃左右,占春油菜區雜交油菜種植面積的85%以上,各地農民依托“青雜”系列油菜品種,共增收80億元以上。 “油菜平臺培育的青雜9號、青雜12號雜交油菜品種,除了在我省大面積使用之外,被廣泛推廣到甘肅、內蒙古、新疆等春油菜區,青雜5號在蒙古國大面積推廣種植,比當地品種產量提高20%以上。青雜7號、青雜5號曾連續5年成為全國春油菜主導品種;青雜10號是唯一一個南方三熟制種植區早熟國申品種,也是目前該區域的對照品種。”省級油菜產業科技創新平臺專家、規;品N功能室主任唐國永介紹。 更令人高興的是,依托青海大學農林科院油菜研究所,油菜產業平臺經過多年的努力,通過利用油菜波里馬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交配套,培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雜交油菜品種青雜15號。該品種于2017年-2018年參加我國春油菜品種試驗,兩年產量均排名第一,平均畝產246.47公斤。比對照品種青雜5號平均增產9.73%,是十多年來我國春油菜區域試驗中唯一一個比對照組增產5%以上的品種。 (三) “平臺這些年的技術推廣很多,我印象比較深的就是牦牛補飼。雖然現在這項技術已經在全省推廣開來,但當初推廣時的艱辛還是記憶猶新,畢竟讓牧民接受并改變多年的生產方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為了新技術的推廣,為了育出更好的牦牛品種,我們的科研工作者始終毫不懈怠地工作著。”省畜牧獸醫科學院院長、牛產業科技創新平臺首席專家劉書杰感慨。 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和汗水,結出了豐碩的果實。牛產業科技創新平臺提出的“牦牛適度補飼、牦牛高效繁殖和牦牛寄生蟲病防治”3項技術成功入選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目錄,已在全國牦牛產區推廣應用。牦牛生產和繁殖效率每年提高37%以上,牧民收入顯著增加。牦牛肉和牦牛奶營養特性的研究不斷引入新產品,產業鏈不斷延伸。 “平臺以青海高原牦牛、大通牦牛、中國荷斯坦奶牛和中國西門塔爾牛為主導品種,從肉、奶、絨三個方面大力開展牛產業技術推廣、示范、研發、引進、轉化。建有18個縣級推廣平臺,縣級平臺有產業專家58名,技術推廣員772名。應用平臺的示范主體4061個,包括示范戶3296戶,示范基地25處,輻射31513戶以上。”劉書杰介紹。 隨著科技推廣力度加大,我省在高效養殖、野牦牛馴化利用、牦牛復壯、牦牛犢開發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其中,牦牛一年一胎在試驗區已達到75%以上。當前,全省牧區依托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和良種牦牛繁育場,通過本品種選育,提升牦牛群體質量和個體生產性能,提高母畜比例和養殖比例,拓寬牧民的收入渠道。 作為我省唯一的地方豬種,互助八眉豬作為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占據著全省豬肉消費市場的半壁江山。但隨著各種因素制約,很快失去了原有的市場優勢。 “如何讓產業發展走出困局,也是我們一直在做的工作。我們產業平臺示范基地青海中厚農畜產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在平臺的技術支持下,延長了八眉豬的生產鏈條,開發‘小鮮肉’、‘攔嘴肉’、臘肉、臘腸等產品,在西寧各大超市出售;生鮮產品除在省內銷售外,部分銷售到江蘇無錫等地。特別是互助八眉豬系列的‘小鮮肉’和‘攔嘴肉’兩個產品2017年獲獎后,產品銷量大增。平臺示范基地樂都區容生生態養殖有限公司生產的藏香豬冷鮮肉遠銷四川、北京等省市。”國家生豬產業聯盟副理事長、生豬產業科技創新平臺首席專家周繼平介紹。 立足我省養豬生產實際,生豬產業平臺圍繞青海八眉豬和藏香豬進行了大量科研和示范推廣工作。 “上銜國家體系、下接農民群眾、特色明顯、推廣路徑簡潔,推廣模式成型具有很高的推廣、借鑒、可復制性。”國家產業技術體系地方品種資源保護功能室專家楊公社評價。 “三級平臺”推廣模式創新與實踐”榮膺“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合作獎”榜單,作為平臺的主要設計者和第一完成人的省畜牧總站羅增海教授入選全國10名代表進京領獎,受到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獎項的獲得,凝聚著全省農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汗水,飽含著創新、智慧和心血。合作獎是豐收獎中含金量最高的獎項,獎項的獲得標志著我省以‘三級平臺’為框架的農牧業科技推廣機制和全省農技推廣體系的工作得到了農業農村部和全國同行的高度認可。”站在領獎臺上的羅增海心潮澎湃。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對三級平臺模式也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青海的做法在全國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當中是一個亮點,并指出農牧業科技創新三級平臺建設不僅是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服務的綜合型平臺,更是理念、制度、體制和機制創新的平臺。青海的做法在全國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當中是一個亮點。 “這次豐收獎我們喜獲‘豐收’,令人振奮。三級平臺推廣模式獲‘合作獎’,得到全國認同,是農業農村廳近年來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以及農業農村部關于農業科技一系列正確方針的結果,也是全省上下農牧科技界協同作戰,奮力提升農業科技支撐能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成果。這些成果的取得對鼓舞全省農牧科技界士氣,激發廣大農牧科技推廣人員工作熱情將起到積極作用,也將為我們加快推進高原特色現代生態農牧業發展和‘一優兩高’戰略落實產生積極影響。”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王玉虎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