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投行全稱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AIIB),是政府間性質的亞洲區域多邊開發機構,也是全球首個由中國倡議設立的多邊金融機構。亞投行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成立宗旨在促進亞洲區域的建設互聯互通化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并且加強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合作。2015年12月25日正式成立,總部設在北京。
亞投行主要成員股份及投票權占比(截止2018年1月)
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確定為57個,其中域內國家37個、域外國家20個。法定資本1000億美元,中國出資50%,為最大股東。治理結構分理事會、董事會、管理層三層。理事會是最高決策機構,每個成員在亞投行有正副理事各一名。董事會有12名董事,其中域內9名,域外3名。管理層由行長和5位副行長組成。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被選舉為亞投行首屆理事會主席,金立群當選亞投行首任行長。副行長:丹尼·亞歷山大(Danny Alexander)、馮·阿姆斯貝格(Joachimvon Amsberg)、D.J.Pandian、洪起澤(Kyttack Hong)、Luky Eko Wuryanto。
四次擴容歷程
亞投行成員擴充歷程(截止2018年5月)
亞投行2016年開業運營時共有57名創始成員。隨后,在2017年3月、5月、7月和12月,先后進行了四次擴容,批準了27個成員的加入申請,包括比利時、加拿大、匈牙利、愛爾蘭、阿富汗、希臘、智利、阿根廷等多個國家。“隨著亞投行成員從57個增加至84個,我們的觸角也從亞洲延伸至了全球。”亞投行副行長丹尼·亞歷山大表示。
投資24個項目 貸款總額42億美元
截至2017年12月,亞投行已展開24個投資項目,項目貸款總額為42億美元,主要涉及能源、交通、城市基礎設施等領域。這些項目都位于亞洲,包括菲律賓、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緬甸、印尼等國,內容涉及貧民窟改造、防洪、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高速公路/鄉村道路、寬帶網絡、電力系統等方面。
2017年12月11日,亞投行公布首個對華項目,批準2.5億美元貸款用于“北京空氣質量改善和煤改氣”項目。亞投行表示,該項目覆蓋大約510個村,連接大約21.7萬戶家庭的天然氣輸送管網等工程,能有效降低北京地區的空氣可懸浮細顆粒物濃度、減少碳排放、減少煤炭消耗,從而改善北京地區空氣質量和環境質量。
連獲三大國際評級機構最高信用評級
2017年6月29日,三大國際評級機構之一的穆迪發布公告,給予亞投行Aaa的信用評級,評級展望為“穩定”。這是穆迪評級標準里的最高級別。穆迪表示,該評級是對亞投行當前和未來信用狀況進行整體評估后得出的。給予亞投行最高信用評級主要是考慮到其穩固的治理架構,包括風險管理政策、資本充足水平和流動性等因素。
在隨后的一個月時間里,亞投行又接連收到了其他兩大機構——惠譽和標普的評級,水平同樣是AAA的最高評級。亞投行司庫瑟倫·埃爾貝克在接受采訪時對此評論說:“這一評級對我們在國際資本市場的地位至關重要。它把我們同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放在同一水平上。”
亞投行存在意義
首先,有利于加快推進亞洲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建設。亞洲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需求巨大,特別是近來面臨經濟下行風險增大和金融市場動蕩等嚴峻挑戰,要動員更多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以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促進區域互聯互通和經濟一體化。據亞洲開發銀行估算,2010-2020年10年間,亞洲需要新投入8萬億美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每年需要7500億美元用于國家和地區間的基礎設施建設才能支撐目前經濟增長的水平。
其次,有利于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經濟轉型升級和經濟穩定增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可以增強中國與亞洲各國之間區域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維護區域金融的穩定,維護亞洲地區金融和經濟穩定。
第三,有利于加速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有利于推動以亞歐大陸橋、泛亞鐵路和公路等重點基礎設施項目為龍頭的區域互聯互通建設,推進南新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加快GMS合作、東北亞合作、東盟一體化建設、上海合作組織等區域合作發展,加快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