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10-16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張多鈞 瀏覽:次 今日視點 純凈藍天的映襯下,湖泊波光粼粼,水鳥舞動雙翅縱情嬉戲,成群的藏野驢悠然踱步、野牦牛慵懶地覓食,白馬雞靈巧穿梭在叢林中,雪豹、金錢豹、棕熊、藏羚羊、黑頸鶴在此繁衍生息、世代棲居。 這里是“中華水塔”、三江之源、野生動物的家園。這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天堂,是玉樹藏族自治州生態保護的綠色答卷。 近年來,玉樹州高擎“綠色感恩,生態報國”的旗幟,擔當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的主體責任,努力探索符合玉樹生態文明實際的道路,奮力把玉樹建成生態保護修復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先行區、大自然保護展示區。 隨著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的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的啟動,玉樹藏族自治州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逐步山青水綠,野生動物種群數量逐年增長,據統計,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實施以來,三江源地區實現了草地、森林、水資源、野生動物種群和牧民收入的“五個就勢增長”。 實施好“天字號”工程,玉樹首當其沖 2015年12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9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承載“三江之源、中華水塔”的玉樹,是高原生物多樣性集中區、全球氣候變化敏感區和重要啟動區、全國乃至亞洲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隨著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的實施,玉樹又一次迎來發展的重大機遇和挑戰。三江源國家公園,包括長江源(可可西里)、黃河源、瀾滄江源3個園區在內的“一園三區”,園區總面積12.31萬平方公里,其中85%的區域在玉樹州,實施好這個“天字號”工程,玉樹首當其沖。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中,玉樹州完成園區3縣“大部門”制改革,共劃轉編制192名;園區所屬9個鄉鎮、34個村均建立保護站所,并已正常運轉。初步框定生態公益性崗位16113個,在園區3縣每縣各選1個試點村,以精準脫貧對象為重點,落實生態公益性崗位699個,開展組織化巡查。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中,曲麻萊縣全縣設置鄉保護站和村保護隊,生態管護向社、組、戶延伸觸角,形成了縣有監督員、鄉有指導員、村有大隊長、社有中隊長、組有小隊長的“五有”隊伍建設體制。為進一步發揮不同群體的作用,在各村組建黨員生態管護組、民兵生態管護組、婦女生態管護組、僧尼生態管護組4個小組,在每個村設置2戶“黨員生態中心戶”,形成了生態管護隊伍建設以村為單位的“五有四組兩戶”新模式。 這種新模式下,生態崗位管護員按照職責劃分,具體設有信息員、鄉導員、司助員、垃圾分類員、植物監測員等。又對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進行職責細化,總共細化出20條職責分工。通過從縣上管理處到資源管理局、到鄉上、再到村里及社里,最后落位到每一家牧戶和965名管護員公益崗位上,搭建了從上到下遠距離“點成線、網成面”的管護體系,把管護區域內的每一個角落都粘連在了這張“網”上,實現了動態化的有效“點擊”和“鏈接”,消除了管護“死角”。 今年,玉樹州實施三江源國家公園基礎設施項目,完成園區3個標志性建筑、6個基礎門禁、4個綜合服務中心、6個一類保護站標準化建設、8個二類保護站標準化建設、7個三江源自然保護分區派出所建設項目和昂賽鄉至果道溝80公里、扎青鄉至昂鬧村70公里園區巡護道路建設,完成雜多生活垃圾熱分解處理和可可西里索南達杰保護站分散式污水處理示范項目。落實園區生態管護“一戶一崗”政策,健全生態管護公益崗位考核機制,借鑒黃河源管委會“生態管護+基層黨建+維護穩定+精準脫貧+民族團結+精神文明”六位一體網格管理模式,創新一套“權責掛鉤、獎懲掛鉤”的動態管護模式,全面開展生態管護崗位績效考核。全面落實園區新一輪草原補獎政策,推進園區內草原確權承包登記試點工作,以牧業合作社為抓手,積極開展牧民生產經營創新工作。 綠色感恩生態報國,玉樹為三江源增添生機 綠色,是玉樹州最渴望的顏色,也是玉樹州的底色。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瞻遠矚,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態保護優先戰略,自2010年玉樹災后重建以來,玉樹州干部群眾牢固樹立“綠色感恩,生態報國”的理念,以實際行動為家園增綠。 沿著214國道進入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這條路上,有一處別樣的風景——玉樹高原千畝林木良種繁育實驗基地,這片郁郁蔥蔥的綠色給春日的三江源增添了生機。 昔日的德卓灘是玉樹災后重建的臨時指揮部,在災后重建期間發揮了重大作用。隨著災后重建的完成,新玉樹屹立江源,昔日的德卓灘成為了產業園區儲備用地。2015年3月,玉樹州委州政府決定將德卓灘產業園區儲備用地打造成千畝育苗基地,為全州增添更多的綠意。 如今,玉樹高原千畝林木良種繁育實驗基地內的72.2萬株樹苗,每一顆都凝結了玉樹各族干部群眾植綠愛綠護綠的決心信心。玉樹高原千畝林木良種繁育實驗基地,創下了海拔3700米建育苗基地屬青南地區最大、海拔3700米千畝集中連片屬青南地區樹種最多、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育苗實驗基地最大的記錄。 此外,玉樹州繼續加快實施天然林保護二期工程、“重點生態公益林保護等生態工程,試點開展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開展藏茶種植、育苗基地建設等試點工作。全州造林綠化建設總投資2.1億元,造林綠化861.3公頃、栽植各類苗木391萬株。玉樹市區已建成5個防護綠地,6處援建紀念林、5處社會團體紀念林、“4·14”紀念林1處和“三江感恩林”1處。完成玉樹、稱多、囊謙3市縣新農村建設村莊綠化9個村,玉樹、稱多、囊謙、雜多4市縣縣城綠化建設任務。玉樹、稱多、囊謙3市縣退耕還林補植補栽220公頃。 記者從稱多縣環境保護和林業局了解到,今年以來,稱多縣以“突出生態環境治理,促進綠色發展”為目標,全面鞏固提升國土綠化成果,今年全縣共栽植青楊、云杉為主的苗木237501株,新增人工造林面積90公頃。 守護好“中華水塔”,玉樹的擔當與使命 玉樹全境處在三江源、可可西里和隆寶湖三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三江源18個核心保護區中10個在玉樹,面積為9.6萬平方公里,占全州總面積的41%,占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72%,在整個三江源區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中處于主體地位。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江河發源于玉樹,是我國和亞洲最重要河流的上游源區,起著各江河水文循環的初始作用,是我國乃至全世界的“生態屏障”。 從2005年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一期工程實施以來,玉樹州完成了總投資37.8億元的退牧還草、生態移民、建設養畜等17個項目,占全省《總體規劃》的55%。據統計,一期工程實施退牧還草、生態草原獎補政策以來,玉樹三江源禁牧區植被平均增長率達到40%至50%,草原平衡區植被平均增高7.16厘米。 一期工程10年,玉樹生態保護與建設實現了五個增長。增草,10年間,玉樹地區荒漠凈減少185.31k㎡,平均產草量為618.81公斤/平方公頃,植被覆蓋度明顯好轉的面積為13.3%。 增林,與2005年相比,玉樹州森林新增覆蓋面積達2493.3公頃(,全州有林區蓄積量每五年增長0.1%,增加森林管護人員750人。 增水,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一期項目實施后,整個三江源區水資源量共增加80億立方米,由10年前的384.88億立方米增加到目前的408.9億立方米,相當于增加了560個西湖湖面的面積,生態系統水源涵養能力明顯提高。 增群,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后,隆寶湖黑頸鶴由原來的22只增加到目前的216只,斑頭雁由原來的800只增加目前的10000只,可可西里藏羚羊由保護前的2萬只增加到目前的7萬多只,恢復野牦牛5000多頭,藏野驢8000頭,棕熊約120頭,雪豹等野生動物種群明顯增多。 增收,自2005年以來,全州實行了飼料糧補助、燃料補助、困難補助、草原獎補等相關政策,累計草原獎補資金兌現戶5.6萬戶,受益人口達23.5萬人,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0%以。 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二期工程2014年啟動,至2016年共實施項目24個,累計投資5.9億元。 保護好三江源,守護好“中華水塔”,是玉樹州義不容辭又來不得半點閃失的擔當與使命。 視點短評 不能少 不能停 玉樹藏族自治州——“中華水塔”、三江之源、野生動物的家園。多年來,高擎“綠色感恩,生態報國”的旗幟,擔當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的主體責任,努力探索符合玉樹生態文明實際的道路,把玉樹建成生態保護修復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先行區、大自然保護展示區,為世界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生態保護答卷。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尤其對于身處生態脆弱的玉樹地區群眾來說,這句話的意義早已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融入每個人思想的理念,貫穿于每個人生活的行動。不論是“五有四組兩戶”新模式,還是園區生態管護“一戶一崗”政策,或是“權責掛鉤、獎懲掛鉤”的動態管護模式,都反映了黨員和群眾廣泛動員、普遍行動、眾人參與的狀態,以及層層落實、事無巨細力求全面到位無死角的制度設計,體現出當地的環境保護工作“一個都不能少”的布局! 生態保護無止境。以前的破壞要修復,今后的發展也要積極謀劃。從2005年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一期工程實施以來,玉樹生態保護與建設實現了增草、增林、增水、增群、增收五個增長,完成了退牧還草、生態移民、建設養畜等17個項目,占全省《總體規劃》的55%。2010年玉樹災后重建以來,玉樹州干部群眾牢固樹立“綠色感恩,生態報國”的理念,以實際行動為家園增綠。2014年,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二期工程啟動,至2016年共實施項目24個。從過去到現在,玉樹黨員干部和群眾,環境保護的意識不斷強化,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認識不斷加深,踐行環境保護的行動力不斷增強,每個人都對環境保護工作不能停的道理越來越清晰、明確。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省委、省政府積極踐行生態保護優先戰略,在這樣的背景下,黨員干部和群眾都在擼起袖子加油干。與此同時,人民的環境保護思維也在悄然變化,每個人都清楚地知道,環境保護如逆水行舟,必須持之以恒。也明白這是一項綜合性工程,不只是不破壞,還要以長遠的眼光、全局的視角、可學的方法綜合施策,逐步推進,使其成為利當下也利長遠的事業,為國家也為個人的福利,不斷為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做出貢獻。 在這條綠色發展之路上,我們每個人都不能少、不能停! 故事傳真 雪山深處,牧民致富路子寬 初秋,沿著瀾滄江順勢而下,便是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昂賽大峽谷,往大峽谷深處走去,是茂密的柏樹林和怪石林立的山巒,偶爾還能看到游牧的帳篷,帳篷冒著裊裊炊煙,帳篷周圍是牛羊,藏族小姑娘追逐著牛犢……這個場景好似人間仙境。 走進帳篷,我們看到了這戶牧民的男主人云塔,魁梧的身材,黝黑的膚色,高高的鼻梁,說著拗口的漢話,典型的康巴漢子。 云塔是昂賽鄉年都村2社的牧民,除了牧民,云塔還有生態管護員、生態監測員、生態體驗戶幾個身份,而這些身份卻都和生態息息相關。正是這些身份,使云塔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三江源國家公園成立后,云塔成為了一名生態管護員,管護草原,每個月有1800元的收入,生態監測員,在自己管護的范圍內安放紅外相機,記錄野生動物的種群數量和生活習性。 雜多縣是“明星動物”雪豹的連片棲息地,據研究,雜多縣有2萬平方公里的區域適合雪豹生存,為此,雜多縣在昂賽鄉年都村打造了雪豹為主題的自然體驗基地,設立了15戶生態體驗戶,云塔就是其中一戶。云塔成為自然體驗者的向導,提供野外向導和食宿服務,收取一定的費用。 說起生態體驗戶,是和去年的一次活動分不開的。“去年8月份,北京大學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和縣上在我們這里舉辦了自然觀察節,吸引了國內外眾多的野生動物愛好者參與,但是自然觀察節時間有限,很多野生動物愛好者沒有拍攝到自己心目中的動物,因此,之后成立了生態體驗戶,由我們當地的牧民帶著野生動物愛好者去拍攝。”云塔告訴記者。 從生態體驗戶成立到現在,云塔接待了兩撥自然體驗者,每撥都是三五人,從機場接到家里,每個自然體驗者每天收費500元,每個自然體驗者每天的食宿收費200元,幾天下來,也有幾千元的收入。 “今年4月份,英國的動物學家Terry帶著三名同伴來拍雪豹,是我做的向導,可是第二天就有人出現了高原反應,之后就送走了,不到兩天時間中,我掙了2600元。”云塔滿臉喜悅地說。 雪豹成為了云塔增收的“搖錢樹”,那如何緩解人獸沖突,就像是在年都村,每年都會發生雪豹襲擊家畜事件,一年下來,多的一戶牧民家中能損失20多頭牛,少的也會損失4頭牛,這對牧民經濟造成了巨大損失,這該如何解決呢? “這個不用擔心,我們今年給牛購買了保險,即使雪豹襲擊了我們的牛,我們也會得到相應的補償,我們的損失也會減少。”云塔自信地說。 云塔所說的保險是在年都村試點的“人獸沖突保險基金”,這個由縣財政、高校、社會學術組織和群眾投保的方式建立的基金,讓牧民充分受益,到目前,已經登記了人獸沖突傷害事件17起。 為了使云塔等自然向導更稱職,今年9月18日,瀾滄江源園區昂賽管護站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對15戶自然體驗戶進行了培訓,培訓分為室內和室外,室內以教學提問為主,而室外體驗由自然體驗戶安排路線、觀鳥尋獸,培訓的內容有世界各國自然體驗案例講解、文化習俗知識、醫療培訓、廚藝培訓及駕駛培訓。 依托大自然,依托雪豹,云塔走上了致富路,這更是一條生態保護路,這僅僅是個開始,瀾滄江源園區探索特許經營,將自然資源轉化為自然資產,堅信,今后將會有更多的自然資源變為牧民增收的“搖錢樹”。 責任編輯: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