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省文化和旅游廳了解到,我省文化旅游企業達到6385家,文旅行業直接或間接從業人員達到106萬人。 從景點游到全域旅游,青海吸引著八方游客。近年來,我省打造山地型、河湖型、草原型、森林型、沙漠戈壁型和人文型生態旅游產品,進一步強化了三江源、祁連山、青海湖等生態品牌。新華聯國際旅游城童夢樂園、喇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云谷川印象小鎮等景點成為新的旅游熱門打卡地。民俗游、生態游、自駕游等旅游多元供給讓游客感受到青海的壯美山川和人文內涵。 在青海,發展文化旅游逐漸成為扶貧的新渠道。旅游旺季,全省各地花海鄉村游人如織,一個個小村莊里自駕車排成長隊,大量游客帶動周邊農家院、小吃攤位、自助茶園、超市等收入增長,拓寬了百姓的增收渠道。不僅鄉村旅游火爆,各地的特色文化產業也讓百姓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邊麻溝、湟中卡陽、互助土族自治縣油嘴灣、尖扎德吉、貴德松巴、樂都卯寨等新型鄉村旅游產業快速發展,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增強了當地群眾的幸福感。 我省以“文化產業+扶貧”“非遺傳承+扶貧”等模式,拓寬就業渠道,10.3萬農牧民群眾實現脫貧致富,各地的特色文化產業也讓百姓實現在家門口就業。隨著我省連續三年舉辦青海刺繡大賽,刺繡作品走俏國內外市場,全省從事刺繡人數達30萬人,刺繡產業逐步成為農村婦女增收致富的新亮點。 目前,全省各州還建成了以唐卡、泥塑、藏繡、堆繡、刺繡、藏毯、玉雕、石雕、手工藝品制作等為主體的文化、旅游產業聚集區,在產品研發、生產推廣、經營銷售等鏈條,大量吸納當地和周邊群眾就業,增加了農牧民收入。此外,我省根據不同地區實際需求,提供“訂單式”培訓服務,增強貧困戶的“造血”能力,文旅產業已成為很多人的“幸福產業”。 |